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广东自制浸泡酒游走“灰色地带” 监管科普需加码

来源:| 2018-09-20 13:51:57|

一直以来,民间都有自制浸泡酒的风俗习惯。“养生”之风流行后,对素来注重养生又“什么都敢吃”的老广来说,自制浸泡酒自然成为他们养生清单上的重要一项。然而,泛滥的自制浸泡酒背后,是频频引发危及饮用者生命的安全隐患:前不久,广东韶关市翁源县就发生一起“断肠草”自泡药酒中毒事件,3人死亡、4人急救。广东河源紫金县15名工人也曾因喝“断肠草”所泡药酒,导致3人死亡、12人中毒。

近日,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广东省健康产业研究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日报共同发布《广东省自制浸泡酒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自制浸泡酒行业乱象及安全隐患的深入调查、报道,引起社会及政府部门的重视与监管,并对民众进行理性消费引导。

乱象重重:“三无产品”泛滥,卖10万赚10万

在河源市区一条800米不到的街道上散布十几家出售自制浸泡酒的商家。其中一家规模较大的店铺内,墙边的四层架子上每排放着10-12瓶自泡酒。自制浸泡酒的种类繁多,果酒包括青梅酒、杨梅酒等,动物酒包括蚂蚁酒、地蜂酒,其中以药材酒最多,里面放置的原料包括玛咖、鹿筋鹿鞭、北芪杜仲、鸡血藤等。

 

海报显示,“十全大补酒”的功效包括温补气色,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以及四肢不温等。店主表示药材是自己搭配的,但被问到十全大补酒具体有哪些成分时,店主只能说出其中一味是“人参”,其他药材不了解。同样,在韶关仁化县一家小作坊里,调研人员看到架子上有蚂蚁酒、马蜂酒以及用淫羊藿和海马混合泡的酒,对于这些药酒的功效,老板娘不愿多谈,让调研人员“自己上网查”。

调研人员发现,这些在市面上销售的自制浸泡酒的外包装上完全没有产品信息,除了配方不清、功效不明外,生产日期也是空白,大部分都没有任何商标、标识,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

自制浸泡酒近年发展迅猛,其根本原因在于利益的驱动。以广东韶关的地窖酒为例,其利润甚至可以翻倍。10斤装的地窖酒,批发价是100元左右,在外地可以卖到180元,如果包装精美的话,10斤可以卖400元。“作为生产商,要保证销售点卖10万元的酒能赚回10万元的利润。”一位地窖酒老板如此表述地窖酒高额的利润。而地窖酒的销售范围也从前五年的珠三角城市扩大到广西、河南等省份,而且都是大批量的进货。以广州为例,地窖酒商家在淡季的时候一个月往广州送货5-6次,旺季的时候平均3天往广州送一次,主要提供给白云、天河等地区的烟酒行。

 

调研中,河源、梅州、韶关等地的小作坊都提到了正在抓紧办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证件类别一般为“白酒制造”,发证机构为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2016年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施的《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管理办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的发放对象为普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包括药酒、保健酒,并且第一章第五条规定:食品小作坊的销售区域为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下行政区域并不得在网上销售,食品小作坊不得分装、委托加工及接受委托加工。

这意味着获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并且类别为“白酒制造”的小作坊实际上只能酿造白酒,无权自制浸泡酒并用于销售。此外,已经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的小作坊也只是少数,据梅州蕉岭当地一位小作坊主介绍,当地有上百家酿酒的小作坊,但其中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的不足10家。小作坊不但大多无证经营,卫生条件也令人堪忧:在翁源的一家地窖酒小作坊,15亩田地上散发着阵阵禽类的粪便腥气,而薄薄的一层泥土下就是密集的酒坛;调研人员在梅县山坳的一个小作坊,走进用作发酵室和储存室的两个小房间,霉味扑鼻而来。

隐患堪忧:钩吻生物碱中毒成广东省食物中毒主要致死病因之一

不少人认为,动物要活的泡药效才更好,抓到老鼠、蛇、猫头鹰,不拔毛,酒精冲洗,直接放入酒中浸泡。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姚媛表示,猫头鹰、老鼠是否有药用作用不明确,不经处理的动物羽毛、皮肤中可能含有寄生虫或者虫卵,直接泡酒饮用有很大风险,用新鲜动物尸体直接泡制药酒的方法,肯定不可取。

 

为什么自制浸泡酒常常引起中毒?广东省中医院邹旭教授介绍,首先是选择了有毒的药材来泡制药酒,这是关键点。乌头碱是民间自制药酒中毒事件频发的主要元凶。如生草乌、生川乌等中草药中就含有乌头碱成分。民间用生草乌泡酒治疗风湿及疼痛,因为乌头碱易溶于乙醇,因此特别容易中毒。误服外用的草乌药酒,只需要一小口(10毫升)就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其他有毒性药物还包括:生草乌、马钱子、草乌、川乌、全蝎、蜈蚣等。其次,民众泡药酒使用的药材,如川草乌等没有进行炮制,直接拿来泡制,且没有控制好酒与药的比例,也会导致中毒。

今年5月,重庆男子举办生日宴喝自配药酒 15人中毒,其中5人身亡,中毒原因为误喝了含有中药“雪上一枝蒿”的药酒。“雪上一枝蒿”,学名短柄乌头,主要药效是祛风除湿,其中含有的乌头碱几毫克就能要人命。乌头碱是存在于川乌、草乌、附子等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份,是自泡药酒导致中毒的最常见一大“杀手”,在广东惠州也曾发生过一起用草乌自制泡酒,导致4人中毒送入ICU的事件。

除了乌头碱,“断肠草”亦如此,草如其名,令人肝肠寸断、生不如死。“断肠草”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组植物的通称,名气最大的当属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广东人爱喝“五指毛桃汤”,而五指毛桃根与钩吻的根很相似,广东省疾控中心曾经专门就“断肠草”(钩吻)发布食物中毒警示: “广东省2007-2011年共发生4起钩吻生物碱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共29人,死亡3人,为广东省食物中毒主要致死病因之一。”

专家建议: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行业标准以及加强公众科普

对于自制浸泡酒的乱象,以及其中存在的巨大安全隐患,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当加强监管,进行严查,并对广大民众进行科普教育,不要盲目自制、饮用自泡酒,不喝无标签标识、浸泡药材成分不清等来历不明的自制浸泡酒,而应选购正规酒类生产企业的产品更有安全保障。

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彭洪表示,自制浸泡酒严格来说是无证生产,不能流通,不能销售。政府职能部门对自制浸泡酒的问题要高度关注,应该禁止销售,并广泛宣传“三无”产品的安全隐患,让群众理解。“现在所谓的养生酒大行其道,在大排档、饭店,三四线城市特别多。不规范的自制浸泡酒,尤其是药酒,在广东不仅是高速发展,也是很畸形的发展。”广东省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咏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

药酒行业鱼龙混杂,规范行业标准迫在眉睫。广东省中医院邹旭教授建议,企业应该主动和有关部门沟通,国家标准委应组织、协调、联合有关部门逐步解决标准统一问题,尽快出台药酒相应标准,规范快速发展的药酒行业。产品标准的制定,应根据我国药酒行业的实际情况,认真征取综合中药材种植、药酒生产和经营消费等各相关方的意见,制定出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完整性、通用型的产品标准。要完善药酒生产标准实施保障体系,完善与产品标准配套的药酒功效成分、有害成分、添加剂等物质的检验方法。

邹旭教授认为,为确保国家标准的严肃性,使保健食品质量真正有所保障,应进一步明确通过GMP认证,是药酒企业从事药酒生产的最基本条件。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按国家有关法规达到卫生质量要求,以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法规要求。